< 返回

曾大屋 2017/09/23


原稱「山下圍」的「曾大屋」位於沙田鄰近獅子山隧道,全名為「曾氏山下圍」大屋建於1847-1867,於2009年12月18日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。

是香港最具規模的客家圍村建築之一,罕有地仍然為村民所住未被設為博物館,可算是一個能體會香港舊有風情文化的鄉郊景點。
來自「曾大屋」始建於1848年,直至1867年才落成,至今已有150年的悠久歷史。圍村佔地六萬五千多平方呎,以堡壘式的風格建成,左右皆有兩排橫屋列成堅厚圍牆,設置三進廳堂,形成「三堂四橫」格局。四角有三層高的鑊耳形更樓突顯其氣派和身份,更有兩扇堅固的大鐵門,作防禦之用。全屋由青磚及麻石築成,而青磚由隔田村曾氏窯廠燒製,異常堅固經歷愈百年仍屹立不倒。而「曾大屋」一名的由來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圍村曾收容逃難人士,所以起此尊稱。
說「曾大屋」當然要提創建者曾貫萬。原名「曾奕賢」的他生於1808年(清嘉慶十三年),出生地是廣東省長樂縣(今五華縣)。因家境清貧,曾貫萬在16歲那年跟隨兄長輝賢來港謀生,他最初在茶果嶺石廠擔任伙夫,因工作辛勤獲晉升打石工頭。香港開埠後,曾貫萬看準社會需要大量石材建築的時機,轉到筲箕灣創業開設「三利石行」,及後發展為當年香港最大的石廠之一。當時政府正大力開闢港島用地,興建政府建築物、住宅、軍營和水塘海堤等,令採石業十分興旺。他向政府承辦開山工程,業務蒸蒸日上,據說三利石廠包辦了舊最高法院和薄扶林水塘的石材供應。他更開設商舖售賣山水給船戶,利潤豐厚。
坊間有曾貫萬一夜致富的謠傳,某日有海盜劫得十六罈鹹魚登門求售,貫萬以800錢購入。後來,他拿起鹹魚發現罈底下竟全是金銀,無意中得到大筆橫財成了巨富,遂將這些金銀用來建造曾大屋。


地點:沙田博康村旁邊
交通:可乘 81K,田家炳學校下車
         步行則可依照路上的路牌指示


(參考資料來源:香港教育城)